close

老人家像松鼠一樣,非得囤一堆藥在身邊才安心,如何讓他們不再為藥瘋狂?
【文/朱芷君;圖/鄭佳玲】

 

如果你家中有超過60歲的長輩,那麼應該和我有一樣的煩惱:為什麼他們這麼愛吃藥?

不少老人家迷信藥「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就算沒問題,也要在家存藥有備無患,搭配琳瑯滿目的健康食品,如同自營小藥局。醫生開的處方藥就罷了,更糟的是道聽塗說,出遊時上車睡覺下車買藥,甚至成為電台郎中瞄準的肥羊(因為他們忠誠度驚人又會呷好逗相報)。

診治許多老人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景彥,就碰過病人迷上地下電台含類固醇的黑藥丸。家人勸不聽,拜託陳景彥當黑臉嚴重警告「再吃,腰子就會壞掉,要換腰子」,才解決問題(如果長輩有信賴的醫生,不妨試試看這招)。

因身體機能退化,易罹患慢性病,老人用藥量確實會比年輕人多,但這種「有看病就要吃藥」、「多吃才有效」的心態,也令醫生不得不開藥滿足病人。有時好醫生幫忙減扣不需要的藥,「還會被病人(嫌)說『給你看藥愈吃愈少』就不來了,」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暨內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感嘆。


但也不能全怪老人家執迷不誤。他們年紀大身體漸差,渴望靈丹妙藥解決病痛,又少有機會接觸正確的用藥觀念。而且在台灣就醫經常三、五分鐘就結束,連多問幾個問題都來不及,如何奢望和醫生仔細討論用藥?

醫療環境一時難以改善,只好自立自強。到底必須掌握哪些老人用藥知識?有什麼「撇步」能幫助父母吃對藥?《康健》訪問專家後,濃縮提煉專治長輩愛吃藥、亂吃藥的秘方,送禮自用兩相宜,絕無副作用。但切記搭配愛心和耐心(及少許合理的恐嚇),隨時機會教育,便能逐漸降低家中藥品庫存量,真正有吃有保佑。

1.化繁為簡,去蕪存菁

吃不必要的藥,只會加重病情、衍生更多問題,「用最少的藥,治最多的病,才是銀髮族用藥的黃金定律,」詹鼎正強調。

學理上吃超過5種藥就是多重用藥。多重用藥將導致無法遵守醫囑服藥,疾病控制變差;提高用藥錯誤及藥物副作用風險;更增加藥物與藥物間交互作用的機率。

「藥能治病,也能致病,」台大醫院藥劑部藥師黃織芬提醒,藥品絕對不能當成進補的工具,尤其來路不明的藥物,對肝、腎機能退化的老人,可能導致洗腎、肝衰竭的悲劇。以下對策有助避開多重用藥的地雷:

■製作用藥紀錄:將老人家長期服用及會過敏的藥物學名記錄下來,定期更新。不管到診所或醫院就診,都先出示給醫生,避免重複開藥。可詢問醫院是否提供格式化的卡片,或上衛生署網站下載http://health99.doh.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11493

或在住家附近尋找合格、可信賴的健保藥局藥師做藥物諮詢。

■少逛醫院:除了感冒等小病,儘量在同一家醫院就醫,讓醫生能看到完整用藥紀錄,出問題時能立刻追蹤。或選擇老人醫學專科,由擅長老人疾病的醫生統整藥物。

■主動告知用藥狀況:老人家礙於醫生權威,常不敢說明服藥的反應或需求,「擔心醫生會不高興,寧可拿藥卻不吃,或又去別家看,」詹鼎正發現,如此既浪費又無益病情。說清楚,醫生才能找出最適合、有效的藥調整更換。碰到那種你說實話卻罵人的醫生,可以考慮另覓更有愛心的醫生。

■從生活做起: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很難單獨靠藥物達到完全的控制,「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藥效會更好,甚至可以逐漸減低藥量仍能維持很好的效果,」台大醫院藥劑部藥師朱蓁蓁說。從飲食、運動、體重控制下手,將有助脫離多重用藥、減輕身體的負擔。

2.這樣吃,才保安康

■遵照處方吃藥。有些長輩常會擔心藥品副作用而自作主張降低藥量,卻未及時告知醫師,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不知情的醫生以為藥量不足進而增加用藥劑量,萬一突然心血來潮乖乖按照醫囑吃藥,可能由於藥物作用過強導致嚴重後果。

■確實遵守服藥時間。忘記吃藥時,數小時內想起來可以補服,如果接近下一次吃藥時間就不要補服,更不要一次服用雙倍劑量。若有不清楚的地方請諮詢醫生與藥師。

■先為老人家備好每天要服用之藥品,可避免吃錯或漏吃。例如一天吃4次,可拿盒子分成4格(早餐、午餐、晚餐、睡前),把每頓要吃的藥裝成1份,一次準備不要超過7天份,再讓老人家按順序吃。或到藥局、醫療器材行買分裝藥盒,但密封包好的排裝藥品先不要打開鋁箔包裝,以免藥品受潮影響藥效。

■老人和年輕人身體機能差異大,藥品代謝速度不同,切忌拿自己的藥給長輩吃。

 

■不囤積藥。藥品有一定的保存期限,散裝藥品分裝後安定性較差,領用的藥品應檢視有效期限,並定期清理丟棄。

 

■不吃舊藥。老人用藥常會依病情或身體狀況調整,即使藥名成份相同,不同藥品含量也可能會不同,未經醫生指示自行服用家裡的舊藥,嚴重可導致用藥過量、引發副作用。

 

■老人家常吃的維骨力,是針對關節軟骨組織的保健成份,無法改善骨質疏鬆,也不能增強骨質密度。維骨力為處方藥,應於醫師指示下使用。因市面上有些產品鈉鹽含量高,對於心臟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的老人,更需特別注意,應與醫生討論是否可以長期使用,朱蓁蓁藥師提醒。

 

■中藥不一定藥性溫和無副作用,如果吃了之後出現水腫、不適,要留意是否摻雜西藥(類固醇等)。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最好選擇合格有GMP中藥查驗許可證的藥品。

 

■保健食品中的添加物可能影響慢性病治療藥物的作用,使用保健食品應主動告知醫生。

 

■多利用醫院的藥品諮詢服務,如果對用藥不清楚或不確定時,可諮詢藥師,務必弄清楚長輩使用每種藥的用途、用法及用量。

 

3.別把藥當巧克力

 

撇開治療慢性病藥物,會讓銀髮族又愛又恨離不開的,就是止痛藥和鎮靜安眠藥。它們披著天使的外衣,吸引怕痛又不好睡的老人,但療效背後是巨大的副作用,如果老爸老媽有服用,一定要密切監控,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止痛藥:不少老人家因退化性關節炎,不僅吃數種止痛藥,一天還吃好幾次。由於老年人胃排空較慢,藥物停留在胃的時間久,可能加重胃腸黏膜的刺激性、導致胃出血,然而疼痛卻未必改善;此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還可能影響肝腎臟功能,亦須小心使用。

 

疼痛時,應就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或搭配復健治療,而不是自行用藥。一旦緩解就該停藥,不要吃止痛藥當保養。

 

■鎮靜安眠藥:由於台灣安眠藥沒有明確的處方設限,相對容易取得,藥物本身又具成癮性,「老人家開始吃就很難停掉,」陳景彥醫師表示,不少人被藥物心理制約後,沒吃就睡不著,甚至連白天也吃,這是老人用藥不容忽視的問題。

 

而安眠藥可不像名字一樣溫和無害。它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除了影響記憶力,也易引發昏沈、跌倒,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老人,藥物停留身體時間長,傷害更大。

 

雖然可用行為治療、光照法等來處理失眠,但老人家不一定能配合,「給藥是直接快速的辦法,」陳景彥不諱言,並非所有醫生都能詳細評估病情後才給藥,告知患者正確用法。如果發現老人家愈吃愈多而成癮,就要請精神科醫生協助戒除。

 

即使並未成癮,也最好逐漸減量到停用。老人家抱怨睡不著時,不能等閒視之,要找出真正原因,和醫生討論用藥的必須性,如果是憂鬱、沮喪導致失眠,可能該以抗憂鬱劑治療而不是安眠藥,陳景彥醫師提醒。

 

 

 

當老人家常常喊不舒服卻查不出大問題,且過度依賴藥物時,可能是情緒不適轉化成的身體化病症,「但這不是裝病,」陳景彥強調,而是老人家需要關心的訊號。可請精神科醫生協助如住院重整藥物,建立生活規範。家人也要配合包括健保IC卡由專人保管,讓老人家無法自行拿藥,多花時間陪伴長輩,外出活動以轉移對藥物的注意力。

 

該說分手的藥

 

藥效不明顯的藥:例如胃乳片、保肝劑、消腫藥、維他命丸、通血管藥物等,吃不吃差別不大。許多老人家怕傷胃而吃胃藥,其實胃藥吃多反易導致便秘、腹瀉,也可能改變其他藥(如降血壓藥)的吸收速度,「吃了等於白吃,」陳景彥指出。

 

症狀藥:例如退燒、止瀉、止咳、止暈、止癢藥及肌肉放鬆劑等,都是症狀治療藥物,當症狀緩解即可不必繼續吃。如果服用三、五天沒改善,一定要再求診進一步檢查,找出真正病因,而不是傻傻吃下去。

 

成藥:老人家體質較敏感,代謝機能退化,如果已患有慢性病,成藥可能和原本服用的藥品發生交互作用,造成疾病控制不佳或惡化。尤其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複方感冒藥,易引發意識不清、嗜睡。而攝護腺肥大的老年人,則會加重排尿困難的情況,「風險很高,不適合老人家自行購買,一定要在醫生、藥師指示下才可使用,」朱蓁蓁藥師認為。

 

當心藥物副作用

 

任何藥品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然而發生時的症狀及嚴重度,會因個人體質、病情、年齡、性別而異,由於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生,無須過度擔心。

 

如果有過敏體質,肝腎功能不佳,或曾發生過嚴重藥品副作用的老人家,無論吃處方藥或購買成藥、保健食品時,都要十分小心。老人家開始服用新藥的前一週,應特別注意有無異常症狀,例如:皮疹、發燒、虛弱無力、暈眩、心悸、瘀青、腹痛、嗜睡、容易跌倒等。萬一服藥不適時,應回到原門診告知醫生調整用藥,而不要將剛發生的藥品副作用當成新的疾病,再去看其他醫生拿新的藥,導致用藥愈來愈複雜。

 

◎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康健雜誌114期 小症狀 心臟大危機,訂閱康健@天下雜誌知識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山哥073 的頭像
    阿山哥073

    禾康「精油保健貼布」健康交流站

    阿山哥0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