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7/11
【聯合報╱曹豪源/彰濱秀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23歲的小娟找到新工作,職前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頸部喉結附近有小腫塊,結果確診為甲狀腺惡性腫瘤。小娟如青天霹靂,沒想到,年紀輕輕、前途大好竟腫瘤上身,幸好接受手術及放射治療後,預後良好,重回職場。
頸部腫塊在門診中很常見,建議了解相關知識,避免小病拖成大病。一般而言,頸部腫塊分先天性、發炎性、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等四種類型:
1.先天性:以小孩居多,也有可能在成人時發現,包括鰓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2.炎症性:發生率最高,當細菌或病毒感染淋巴結時,會有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大多可自行緩解。不過,後頸部淋巴結炎可能是結核菌感染,好發於流行區及免疫力低下者,應盡快找胸腔專科醫師診治。
數天內進展迅速的急症,常伴隨發燒、血液檢驗異常、頸部壓迫感、或吞嚥及呼吸困難等,可能是化膿性腫塊,需及時處理,如清創及抗生素治療。
3.良性腫瘤:甲狀腺腫、脂肪瘤、纖維瘤、皮脂腺囊腫、良性神經性或血管性腫瘤等。
4.惡性腫瘤:甲狀腺癌、原發頸部惡性淋巴瘤以及唾液腺癌等。
醫師可根據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初步判斷頸部腫塊性質及有無惡性度傾向,再藉儀器作鑑別診斷,確定治療方向。
頸部腫瘤多有賴民眾「自摸」,若感染造成,必須考慮抗生素或手術清創治療,如果是先天病灶或良性腫瘤,也必須考慮手術;若為惡性腫瘤,必須遵從專科醫師意見決定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或化學療法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