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敏感性皮膚」,已是一個廣泛使用的名詞,在許多討論美容時尚的媒體雜誌,或化粧品廣告中被經常性地運用,甚至有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因使用化粧品才造成的流行病症。 敏感性皮膚是指皮膚對某些刺激因子造成的不適現象,包括引起皮膚刺痛、緊繃、搔癢或灼熱感,但皮膚外觀上卻沒有明顯變化,最多有些微的發紅、脫皮或皮膚乾燥的現象。所以,敏感性皮膚是一種自我診斷,主觀性的病症,目前的皮膚生理檢查也只能做為輔助診斷。 |
擁有敏感性皮膚困擾的人相當多,約有半數以上人口以問卷調查或電訪的方式認為自己有敏感性皮膚,而且盛行率並沒有種族上的差異。一般說來,敏感性皮膚最常出現在女性的臉部,在接觸特定的刺激因子5至10分鐘後即出現症狀,症狀持續約30分鐘後消失。
引起皮膚敏感的刺激因子相當多,包括氣候因素如日曬、溫度、濕度或吹風,接觸空氣中的汙染源,食用某些辛辣類、酒精類食物或熱食,或自己體內如荷爾蒙的調節。
最常見的刺激因子還包括使用皮膚保養品或化妝品,這些外用品可能是自己已經使用一段時間或大多數人使用都沒有問題的,但現在卻無法適用,甚至很多人遍尋各家品牌,都找不到適用的保養品,造成所謂的「化妝品不耐症」。
雖然多數的膚質敏感問題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但持續不舒適感以及外貌的改變,會使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都大打折扣。
就皮膚生理學來說,純粹的敏感性皮膚並不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和接觸環境過敏原或自己的免疫功能並沒有相關。敏感性皮膚也不全然等於高度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有的時候皮膚表皮障壁功能並沒有任何受損。現在皮膚學界認為,敏感性皮膚是皮膚知覺神經耐受閥值降低,造成對外界刺激敏感,引起的早期發炎現象。
就皮膚照護上,首要為減少一切的刺激來源,避免風吹日曬與食用刺激性食物,在皮膚清潔方面,選用不含皂的清潔劑,避免使用含香精、防腐劑或果酸、A酸等刺激性產品,並簡化自己的保養流程,最重要的是做好保濕和防曬。
至於要選用何種產品,則因人而異,有些人使用簡單的凡士林或含矽靈、甘油等潤滑劑的面霜即有幫助,有些人則偏好如含有硒、蘆薈、維生素C、植物多酚等抗發炎或抗氧化的產品,最重要的是產品成分最好不要太複雜,也不要同時使用多項保養品。
購買新產品後,可先在自己手臂內側做連續十四天的塗抹測試,以確定產品安全,避免產生臉部刺激。另外因為臉部法令紋處是神經知覺最敏感的地方,也可在此部位先試驗自己對不同產品的敏感反應。
此外,有敏感性皮膚症狀的人,也常合併其他皮膚疾病,如酒糟(玫瑰斑)、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甚至因長期不當使用外用類固醇造成皮癬菌感染或毛囊炎,在經過皮膚科專科醫師正確診治後,應可獲得改善。
【2007/09/13 聯合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