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五大癌症,你該問的問題
癌症治療是一場艱難的馬拉松,若是資訊不足,心理預備不夠,遇到副作用或者中間的痛苦,就容易中途放棄。
【文/王茜穎】

 

上週衛生署最新的資料公布,連續二十六年,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在台灣,每四個死亡的人裡有一個癌症病人,每七分三十八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十三分二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每日癌症死亡人數高達一百一十位。有太高的機率,可能是我們任何一個人。

對於癌症的普遍化,我們該用什麼方式面對?有人多方打聽,希望覓得一名神醫,讓醫師為他的癌症負全責;有人害怕副作用,或無法接受絕症無法痊癒,轉而尋求偏方療法;有人則陷入絕望,終日等待死神降臨。

張重彥
前樞機主教單國璽、和泰汽車總經理張重彥一個是肺腺癌患者,一個是胸腺癌患者,但他們都是很不一樣的癌症患者。單國璽沒有受到癌症羈絆,反而促使他隻身展開人生最後一場大旅行,告訴世人死亡並不恐怖。至今,走過全台十八所大學,探望了台灣一半的受刑人。

張重彥則全程參與醫生們的治療計畫討論,他把自身的癌症當成是一個團隊合作的任務,積極了解、配合治療。痊癒後,成為榮總醫師們討論的臨床個案,並帶領豐田(Toyota)品牌蟬聯台灣車市銷售冠軍。兩位癌症勇士告訴你,如何不成為疾病的奴隸,而是做自己的主人,積極的治療與面對生命...。


抗癌戰士一》前樞機主教單國璽的生命告別之旅 不做疾病的奴隸 讓疾病變小天使

五月天,高雄縣大樹鄉山區的義守大學熱似蒸籠,路上除了少數匆忙走避烈日的學生,無人行走。一身樸素的黑色修道服、無人攙扶,滿頭白髮的前樞機主教單國璽就這麼隻身走進演講會禮堂。原以為,這位地位僅次於教宗、全球史上第五位華人樞機主教,當是華麗衣袍、盛大排場的來到,沒想到,方才,他也和我一樣,一個人搭著計程車在大熱天翻了半小時的山路而來。

故事回到民國九十五年七月初,單國璽的呼吸有些困難,早晨吐痰時,發現有血絲及小血塊。年輕時曾患肺結核,以為舊疾復發,單國璽便到耕莘醫院體檢。經肺部斷層掃描,發現白霧狀的陰影。為了做進一步診斷,醫師安排單國璽到台大醫院檢查。

生命,意外的安排降臨。 痰裡冒血絲,竟是最棘手癌症襲來

單國璽
七月二十七日,只告訴友人他要上台北幾天,單國璽一個人拉著一個裝著聖經、簡單衣物的小皮箱,住進台大醫院。在住院的十三天裡,他做了穿刺、氣管鏡、正子攝影等檢查。檢查時,必須脫下聖戒、十字架,換上手術服,這位台灣地位最高的天主教領袖,只是一位身影單薄的病人。

做完病理切片後兩天,醫師宣判他罹患了最難治療的「非小細胞肺腺癌」,因富含血管,局部浸潤和血行轉移較早,易轉移肋膜引起胸腔積液。在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常在呈現腦轉移症狀後才發覺。戲劇性的是,單國璽有三位摯友皆死於肺腺癌,其中,最年輕的是耕莘醫院胸腔科蔣台舟醫師,過世時僅五十七歲。單國璽曾多次去加護病房探望他,但因癌細胞腦部轉移,在長期腦部放射線治療下,「他變成植物人,不認得我了...,」單國璽講到這裡,眼神垂下。

身體,從此交給醫師。 活一天賺一天,配合治療顯著改善

他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他相信「醫師們對我細心的檢查及治療,就是天主對我彰顯的大愛,」「醫師是專家,我是門外漢,醫師用任何方式,我都完全配合!」醫師團隊做了各方面的評估,認為他不適合開刀和化療,擔心他身體承受不住。最後,台北榮總決定讓他服用尚在人體實驗中的標靶新藥「得舒緩」(Tarceva )。

此藥,是一種抑制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激抑制劑,可阻斷傳遞癌症訊息的小分子物質,減緩癌細胞增生。

然而,得舒緩並非人人有效,根據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醫師的研究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效,腫瘤會縮小,三分之一病情穩定,腫瘤雖無縮小但也沒有擴大,三分之一無效,病情繼續惡化。單國璽也清楚這一點,他甚至能清楚告訴我們:亞洲人服用後約可存活達十三•六個月,比西方人平均六•七個月來得高。

調養,則交給自己。 體力可行下,如常灑掃澆花讀經

在治療期間,單國璽每天早晨花一小時掃地、澆花、整理自己的屋頂花園,自己預備早點,整理房間,因為他相信「要生活,就需要活動,病人按照自己的體力做些輕鬆有益的運動,一定對自己的健康有益。」晚上,他在黑暗靜寂的屋頂上散步一小時,同時誦念四串玫瑰經及晚課。

從原本被認定只有四個半月的生命期,現在他已經奇蹟似的走過了一年又八個月。對於每一天多出來的寶貴日子,這位年老的樞機主教開心的說:「這場賽跑已接近終點,更要竭力向前衝刺。」

把握只有一次的治療機會 對抗五大癌症 你該問的問題

「醫師,您是專家,告訴我要怎麼做就好了。我完全相信您!」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主任謝瑞坤搖頭,醫師最怕聽到這種說詞,因為患者不會尋求了解將要面對的,他只要看結果。

殊不知,癌症治療是一場艱難的馬拉松,若是資訊不足,心理預備不夠,遇到副作用或者中間的痛苦,就容易中途放棄。

你別急著治療 和醫療團會商才是第一步

糟糕的是,「癌症治療只有一次機會,搞砸了就不能再重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病理檢驗科曹美華醫師指出。例如,放射線治療只能用一個療程,因為每個器官有一定的承受極限;化療,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半途而廢,沒殺光而活下來的癌細胞通常是最強的,你讓它有機會活下去、再捲土重來,它只會變得更強、或沒藥可用。最後是手術,沒有準確的診斷,輕易手術會導致組織被破壞,影響病理切片的判讀。

然而,當自己或親友遇到癌症,該如何了解治療過程中有哪些關鍵決策點?許多人常不知該從何問起。此外,關於癌症治療也有一些迷思與國人缺乏的習慣,可能讓人判斷錯誤。

舉例來說,當醫師告知罹患癌症之後,是否立刻動手術,腫瘤是否越快切掉越好?答案是不一定。曹美華說,癌症不是一天形成,一個腫瘤要長到可見的兩公分大小,至少要三到五年,「花三到五天了解、思考、詢問第二意見,連一個月都不算久。」曹美華說。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級主治醫師鄭鴻鈞醫師提醒,先別急著治療,和醫療團隊擬定治療戰略才是你的第一步。開刀並非治療的第一線,你要先清楚這場抗癌馬拉松里程多少,你去跑,才知道如何配速。

你可以尋求第二意見 徵詢其他醫生的治療建議

其次,從告知到採取行動間的思考期,如何正確尋求第二意見的加入?當找到第二位醫師給意見時,你知道該提供哪些資料才正確嗎?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此時的病歷資料應包含:X光影像、切片、病理報告與第一位醫師的建議治療計畫。其中「切片」是病例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比影像還來得重要,因為它是診斷的根源。

可嘆的是,在美國,病人帶著切片去看醫生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在台灣卻是灰色地帶,「醫療法」並沒有明確定義病歷資料是否包含切片,若病患沒有積極要求,醫院通常不會主動提供切片讓患者去尋求第二意見。

當彙整醫師意見之後,病患或家屬則要面對另一個抉擇: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此時要注意的迷思是,對某人有效的治療,對另一個人不一定合適。

你必須問兩大問題 了解病況,選最適合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洪志宏表示,選擇治療方式有兩大必問:其一,我用這個治療方式,成功率多少?化療藥物要打到第幾次或多久,才能知道是否有效?其二,對他來說,癌症可分為「有」或「無」治癒機會兩種,我是哪一種?要了解,但別過分期待。有治癒機會的,過程雖痛苦,但應積極治療;無治癒機會,表示已轉移,能治癒的機率極低,或治癒幾乎可稱為奇蹟,此時,你該思考的是,採取這種治療方式,平均可延長多久生命?代價是什麼?副作用是什麼?你,是否要承受這麼巨大的痛苦,非要戰到一兵一卒?還是要考慮接受緩和治療、安寧照護?

單國璽抗癌檔案
出生:民國12年
身分:台灣第一位樞機主教(目前退休)
病況:95年8月發現罹患非小細胞肺腺癌第2期
治療方式:標靶治療藥物「得舒緩」
抗病精神:這是天主給他最後一個使命,幫助世人看到老年與疾病的積極價值,鼓勵人把握每一天

張重彥抗癌檔案
出生:民國33年
身分:和泰汽車總經理
病況:89年9月例行健檢發現罹患胸腺癌第4期A
治療方式:放射線治療、胸腔外科手術、化療共3階段
抗病精神: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親自參與醫療團隊並共同決策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本週最新1070期《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山哥0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